1992年,中国美术馆“西洋绘画名作展”开幕现场
1992年的秋天,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西洋绘画名作展”,展示了日本富士美术馆所收藏的西洋名作。在那个还不太容易看到西方艺术原作的时代,这个展览对于中国的年轻学子们来说,甚为难得。作为展览的负责人之一,富士美术馆馆长五木田聪清晰的记得,从展览筹备到收尾,他在北京住了半个月,每天到中国美术馆:“展览一开幕,中国美术馆门前每天都有人排起长队。”
最让他们高兴的是,当时有很多年轻人从中国各地赶来参观展览。“有一所美术大学的大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换乘了好几天的火车赶到了北京。美术馆早上开门前就等在了外面,几乎整天泡在美术馆里欣赏名画。大家都说,从前只能看到复制品、印刷版,现在能在近处欣赏真品真的很难得,学习到了很多。”富士美术馆馆长五木田聪怀念那个展览的时光!
清华大学艺博观众排队观看“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清华艺博“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现场人潮涌动
26年后的秋天,还是五木田聪,带着富士美术馆的60幅代表藏品来到中国,展出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尤其是,展览中的部分藏品,还是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过的藏品。虽然时代已不同,西方大师原作也经常来到中国,但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学子们依然对富士美术馆的藏品产生极大兴趣。有网友在网络平台分享:这些时日的清华艺博,长队从馆外排到馆内都要拐几个弯,和故宫同样价格的展览门票,进入展览现场之后,每一幅作品前都聚集了不少观众,年轻人居多。巧合的是,展出于清华艺博的此次“西方绘画500年”和展出于中国美术馆的“漫画人间——丰子恺的艺术世界”,两座美术馆同时形成了大批观众排队的观展场景。
一座日本美术馆的收藏,用60幅作品,浓缩成一部西方500年绘画史,这是整个展览的特别之处。
在日本江户时代,有一段闭关锁国的历史。在三百年的时间,日本与外国没有任何交流,直到19世纪明治维新之后,西洋文明才开始大量进入日本。“西方美术史发展的500年是日本所不曾拥有的一段灿烂历史,而艺术,恰恰是文化交流中最容易被理解的形式。收藏艺术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历史。”对于富士美术馆的收藏初衷,展览日方策展人、东京富士美术馆馆长五木田聪告诉记者。
展览中,能看到文艺复兴至后现代主义的大部分耳熟能详的艺术家的名作,从威尼斯画派贝利尼到巴洛克艺术鲁本斯,从新古典主义安格尔到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从印象派莫奈到后现代主义莫迪里阿尼……整个展览以时间为叙事主线,以流派为发展形态,串联起西方美术500年。
关于这个展览、这批收藏和东京富士美术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一位中国人的日本老朋友——日本著名摄影师、和平运动倡导者池田大作。东京富士美术馆是由池田大作于1983年创办,至今已收藏了超过30000件艺术作品,尤其是有计划地收藏了西方艺术史上众多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池田大作到世界各地向知识分子请教取经。1972年,他访问卢浮宫,遇到了时任卢浮宫美术馆的绘画部长勒内・于格——世界著名的美术史家,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蒙娜丽莎”以免遭德国纳粹的破坏而为人熟知。在勒内・于格的帮助下,池田大作一步步完善了自己的艺术史收藏。东京富士美术馆于1983年11月正式开馆。
除了满足国内公众的需求外,池田大作还将目光对准了国外观众。1968年,池田大作提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建议,随后他一直致力于中日的友好交流。1992年的那次展览就是池田大作第八次访问中国的时举办。
话不多说,这次展览到底带来的哪些作品?这些作品又是如何串起西方绘画500年的历史?
富士美术馆常设展厅 此次参展的作品多为常设展厅里的藏品
池田大作先生访问勒内・于格
第一部分:个性发现与人文阐扬
文艺复兴
此次展览的开篇之作是威尼斯画派代表性人物乔凡尼•贝利尼的《行政长官的肖像》,这也是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作品。文艺复兴是西方现代大幕拉开的时代,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倡导个性解放,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这样的认知给西方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最直观地表现是出现了大量世俗肖像画,即使是宗教题材的画作,艺术家们也会把里面的神“人格化”。
行政长官的肖像
乔凡尼・贝利尼(约1430-1516)
约1507年
木板油画
50理米×35厘米
此次展出的这一时期的作品也以人物肖像画居多,乔凡尼•贝利尼《行政长官的肖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威尼斯画派的“创派祖师爷”,他直接确立了威尼斯画派的整体特征:色彩鲜艳。这幅画当中,行政长官头戴黑色帽子,身着藏青色的大马土革锦缎上衣,佩有显示出其官职的红色绶带,衣着正装,非常艳丽。与这幅画风格相近另外一幅作品是收藏于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威尼斯总督列奥纳多•洛雷丹像》。
乔瓦尼•贝利尼,《威尼斯总督列奥纳多•洛雷丹像》,1501年,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藏(非展览作品)
第二部分:华彩乐章与怀古幽情
巴洛克艺术
17、18世纪,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兴起了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一一启蒙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在这一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色彩华美、激情动感的巴洛克艺术和贵族艳情、享乐主义的洛可可艺术。
君土坦丁的婚姻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
1622年
木板油画
49厘米×65厘米
其中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后半叶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入全盛,代表人物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此次展出的《君士坦丁的婚姻》就是反映鲁本斯艺术风格的重要作品之一。画中充满动感的笔触、简约灵动的色调、复杂的构图均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色。
洛可可艺术
维纳斯的凯旋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
约1745年
布面油画
204厘米×198厘米
巴洛克艺术之后,18世纪20年代,法国贵族之间开始流行一种装饰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色彩明快娇艳,装饰纤巧繁琐,主要用于府邸装饰。
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家是弗朗索瓦・布歇,此次展出的《维纳斯的凯旋》,“长宽约两米,十分巨大,其本身并不适合外借国外办展,但我们考虑到此次要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意义重大,就克服了众多不利条件,将作品从常设馆中取了出来。”五木田聪解释到。
也许是因为尺幅较大的缘故,与布歇其它作品相比,这幅作品在完成度上略有不足,但可能是定制者为了装饰较大房间的缘故,这幅作品恰如其分地呈现出了一种远景效果,更具装饰意味。
古典主义
除了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外,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学院派古典主义,它崇尚古代艺术和古典精神,以希腊、罗马古典历史和文化为典范,尽显怀古静谧之风格。展览中洛兰等艺术家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古典构图及古典美学信念。
溪水树林风景
克劳德·洛兰
(1604/1605-1682)
1630年
布面油画
99厘米×149厘米
《溪水树林风景》是洛兰的代表作之一,此幅作品以罗马近郊田园地带的现实风景为基础,通过写实技法以及阶段式空气远近法和古典构图,创作出了赋有人物故事性的初期风景画。
写实主义
与古典主义并行不悖的写实主义此时也广泛存在于意大利、西班牙、佛兰德斯、荷兰、法国文化中,代表艺术家有拉・图尔、哈尔斯、小彼得・勃鲁盖尔等,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
吸烟男子
乔治・德・拉・图尔(1593-1652)
布面油画
70.8厘米×61.5厘米
拉·图尔是17世纪美术史上一位擅长描绘光线与阴影的大师,同时也是艺术史上一位非常神秘的画家,其作品长期作为无名画作被人忽视,直至1915年,美术史学家温克尔曼察明这些作品由拉・图尔创作,正是这一历史性的再发现,近一世纪以来,共发现了约40-60件疑似拉·图尔和其儿子共同创作的作品。
此次展览的《吸烟男子》是1973年5月在法国南部发现的一幅拉·图尔的画作,人们一致认为这是拉·图尔大约40件作品中最好的,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幅画有可能是他儿子艾铁内•德•拉•图尔与他共同绘制的。
即便如此,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的写实主义、卡拉瓦乔画风中充满戏剧性的明暗法,让抽烟这一原本风俗画的主题充满了宗教画一般的强大精神力量。与这幅作品风格相近的是收藏于卢浮宫的《木匠圣约瑟》。
《木匠圣约瑟》 乔治・德・拉・图尔 约1642年 布面油画 137厘米×102厘米 卢浮宫藏(非展览作品)
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称“农民的勃鲁盖尔”,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是“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
在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和老扬・勃鲁盖尔继承了父亲的绘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富士美术馆共收藏老彼德儿子们的三幅作品,这三幅作品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其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狩猎》和《农民的婚礼》,这是艺术家模仿其父亲的同名名作而绘制的。“他们之所以会大量复制自己父亲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其父亲本身的作品数量较少,而人气却居高不下,供不应求。”
农民的婚礼盛宴
小彼得・勃鲁盖尔(1564-1638)
1630年
木板油画
73厘米×104厘米
彼得·勃鲁盖尔 《农民的婚礼》 1568年 油画 114×164cm 维也纳艺术博物馆藏(非展览作品)
其中《农民的婚礼》这幅作品,小彼得共模仿绘制了5幅,其中3幅是忠于原作的室内场景,而包含本幅在内的另外两幅则变为了户外场景,画面尺寸也缩小至原作的一半以下。
小彼得虽然表现的室外婚礼的场景,但大部分内容与原作相同。但他模仿的另外一件作品《雪中狩猎》却与原作相比有了新的变化。
雪中狩猎
小彼得・勃鲁盖尔(1564-1638)
17世纪
木板油画
25.5厘米×32.5厘米
彼得·勃鲁盖尔 《雪中猎人》 1565年 油画 117厘米×162厘米 维也纳艺术博物馆藏(非展览作品)
首先在尺寸上,小彼得的作品较父亲的画作尺寸较小,也许是这样的原因,艺术家对画作中的内容进行一些删改。在父亲的原画中,近景有3名猎人和14条狗,在挂着招牌的小酒馆前有5个人在烤猪肉。而在这幅画中,有5名猎人,11条狗,在没有招牌的小酒馆前有3个人。
从色彩角度来看,父亲的原作中使用的是较为单一的颜色,而在这幅画中,猎人衣服的红色和远景的蓝色都十分突出,整体的色彩感得到了增强。不论如何,这幅作品从全景角度描绘出了当时的冬季典型风俗,多角度地呈现了勃鲁盖尔丰富的情感世界。
18世纪末,在法国洛可可美术日益兴旺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平民写实主义。虽然它们都反对远离生活的古典主义,热衷于反映现实生活,但前者反映的是社会上层追求浮华享乐的审美情趣,后者面对的是社会中下层,表现的是普通市民自然朴实的审美趣味。
如果说布歇是洛可可的宠儿的话,那夏尔丹则是这一时期平民写实主义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夏尔丹与布歇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画家。
绘画课
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1699-1779)
约1748-1753年
布面油画
41厘米×47厘米
夏尔丹 《良好的教育》现存休斯敦美术博物馆(非展览作品)
此次展出的《绘画课》是夏尔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另一幅作品《良好教育》于1753年在法国沙龙展展出。“这两幅作品有一个极为罕见的特征:‘在画框上附有作者名牌’,虽然这一做法在现在已非常流行,但在当时却是十分超前的。色彩上《良好教育》似乎偏白,这是因为油画修复不当引起的。”五木田聪介绍到。
第三部分:古典理性与浪漫情感
新古典主义
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
雅克一路易・大卫工作室(1748-1825)
1805年
布面油画
73.5厘米×59厘米
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 大卫 法国 1801年 油画 260x221cm 马尔曼松皇家博物馆藏(非展览作品)
启蒙运动之后,西方文化艺术的中心从佛罗伦萨和罗马逐渐转向了巴黎,法国成为西方艺术最活跃的国度。艺术领域出现了强调逻辑和理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它的“新”在于恢复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规范,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这一理念得到拿破仑的大力支持,其代表艺术家有维安、大卫和安格尔,其中大卫作为拿破仑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师,为拿破仑绘制了一系列歌颂颂德的画作。
此次展出的《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是大卫创作的多幅拿破仑肖像画当中,在视觉上表现拿破仑英雄形象最为强烈的一幅,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与最初作品相比,这幅作品的斗篷颜色更鲜艳,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幅作品,大卫也在不断改进。”五木田聪说到。
1800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军远征意大利,抄近路越过越过阿尔卑斯这一要冲,用出其不意的打击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拿破仑登上权力顶峰的道路,常常被拿来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击败罗马军队等历史事迹相对比。大卫将这一场景进行了戏剧化的渲染,展现了拿破仑作为领袖的自信姿态。
此外,在拿破仑的脚下,还刻了三个名字:拿破仑、汉尼拔和查理曼大帝,意味着拿破仑是继两人之后,第三个越过阿尔卑斯山的人。
浪漫主义
到了19世纪上半叶,艺术家们不再探索道德和固定不变的价值观,而是转向心灵深处的思考,从而创造了一种提倡情感、想象和自然至上的全新艺术风格:浪漫主义。其代表人物籍里柯、德拉克洛瓦、戈雅、透纳等人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均有展出。
向敌人进攻的第一帝国将军
泰奥多尔・籍里柯(1791-1824)
约1810年
布面油画
73.5厘米×60.5厘米
作为与古典主义并行的浪漫主义,其代表艺术家也创作了系列拿破仑题材的作品,其中将浪漫主义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巨匠籍里柯,他的作品《向敌人进攻的第一帝国将军》,也描绘了拿破仑骑在马上战斗的场景,但与大卫的《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相比,这幅画中的拿破仑已不再是个伟大的英雄,而是有个强烈个人情感的人。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拿破仑正经历了瓦格拉姆大捷、与约瑟芬离婚、与玛丽路易丝再婚、远征俄罗斯、最后从莫斯科撤退,英雄的光环正在消褪,但籍里柯还是通过充满紧张感的动势表现出浴血奋战中的拿破仑。